警惕!一地确诊多例!症状与新冠、流感极为相似

是新冠阳了,还是流感?

近期,江苏省南通市崇川疾控发布重要提醒

该区已有多例“鹦鹉热”病例报告

今年以来

江苏、浙江、广东等多地疾控发布消息

报告了当地出现“鹦鹉热”病例

什么是“鹦鹉热”?

它是由“鹦鹉热”衣原体(Chlamydia psittaci)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,因为最初多在赏玩鹦鹉人群中发现,故得名“鹦鹉热”。主要宿主是禽类,后来发现多种鸟类(如鸭、火鸡、鸽子、海鸥等)也可作为“鹦鹉热”的传染源,所以它又称为“鸟热”。

不仅冬季有病例发生,夏季也有病例发生。

传染源是什么?

主要是鹦鹉家族的鸟类(又称鹦鹉目鸟类,包括长尾鹦鹉、鹦鹉和鸳鸯);家禽、鸽子、金丝雀和海鸟较少见。外观健康的鸟可能是携带者,可排出病原体。

传播途径是什么?

1、经呼吸道感染:多发生于打扫禽舍、清理鸟笼或鸽舍中粪便,吸入被鸟类和家禽污染的空气;以及宰杀禽类、鸟类拔毛时。

2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:多发生于宰杀及清洗禽类,或被病鸟(家禽)或带菌的鸟(家禽)啄伤或抓伤。

3、“鹦鹉热”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不常见。一般发生在病情严重的患者,其在死亡前48小时内,多严重咳嗽,衣原体随咳嗽排出形成气溶胶,可造成周围人员的感染。

人感染“鹦鹉热”衣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。

什么人群容易感染?

“鹦鹉热”多发生于经常接触家禽或鸟类的人群,最常见于活禽市场及其养殖场、宰杀车间、羽绒加工厂、鸟类集散地点等场所摊贩从业人员、鸟类爱好者和养鸟人士等。由于感染“鹦鹉热”后不能获得稳定的免疫力,所以人群普遍易感。

患者有哪些症状?

1、“鹦鹉热”的潜伏期最长45天。没有明显季节性,潜伏期一般1-2周,最长能有45天。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有发热,且以超过39℃的高热多见,但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畏冷、寒战。

2、肺外表现出现比例高且表现多样,例如出现神经系统症状(头痛、谵妄)和消化道症状(呕吐、腹痛),这些病例中有些是出现在发热之前,有些是与发热同时发生。

3、病程进展快,重症比例高,有近50%的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,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甚至是人工通气,但是休克发生比例低。

关于“鹦鹉热”病例

其实每年都有零星报道

杭州女子频繁发烧

住院4次都治不好,罪魁祸首就是鹦鹉

有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例“鹦鹉热”病例。

家住杭州萧山的顾女士,2018年时,突如其来频繁发烧,四次因发热住院。

令顾女士十分不解的是,自己身体一向来都没什么大毛病,也不是体弱多病的体质。可她就被发热缠上了身,每次出院后回家没多久又发热。

第五次发热时,顾女士又住进了萧山中医院呼吸内科,治疗后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。

可回家才不到2天,又开始发热了。医生们对发热原因进行了反复对比、排查,最后终于将导致顾女士反复发热的“原凶”锁定为她家里养的鹦鹉,而顾女士得的病被诊断为“鹦鹉热”。

萧山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汉炯表示,“鹦鹉热”又称为饲鸟病,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,主要由鹦鹉感染病菌并最终感染给人类。

“鹦鹉热”患者一般会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全身无力、食欲不振、咳嗽、恶心呕吐等症状,像得了重感冒一样。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玫瑰疹、淋巴结炎等症状。而“鹦鹉热”也极易误诊为病毒性疾病、脑膜炎或肠胃炎。

目前已发现的鸽子、金丝雀、相思鸟、红雀甚至鸡、鸭等鸟类和家禽都可以传播此病。该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,当人类吸入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空气可传播此病。而养鸟人在清扫鸟笼、鸟粪、投喂饲料或抚弄爱鸟时,如不当心或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时就会成为感染者。

她在10天前看人宰杀鸭子,中招了

2021年底,年近50岁的耿大姐,家住浙江中北部农村,平时身体一直很好。奇怪的是,她突然出现全身乏力,最初以为是劳累过度,休息下就能好转,但休息1周后不仅乏力没有改善,反而更严重了。

渐渐地,耿大姐连走路都走不了,还出现剧烈干咳,伴有发热,体温最高达39.2℃。耿大姐就诊于当地医院,但治疗几天不见好转,遂转诊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。

耿大姐到达急诊抢救室时胸闷气急明显,吸氧条件下氧饱和度都不高,且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高达327.7mg/L……相关的血液检查提示肝脏、肾脏、肌肉均受到损伤,一查肺部CT显示两肺多发弥漫性病变,急诊科医生考虑患者病情危重,病原学不明,忙邀请感染病科医生会诊。

感染病科汪国运副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后认为,患者急性起病,肺部进展迅速,多肺叶病变,氧合低,符合“重症肺炎”。但蹊跷的是,入院后相关常规检查包括流感病毒、呼吸道病毒、肺炎支原体等检测均为阴性,虽经经验性抗感染治疗,辅以高流量吸氧,几天后复查肺部CT示肺部病变却较前明显进展。

“从影像学上看不像普通细菌性肺炎,伴有多脏器损伤,且常规抗感染治疗下肺部病变仍有明显进展,需考虑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可能。”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及其团队成员主任医师童永喜、副主任医师汪国运、主治医师黄益澄、郑伟决定追根溯源,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,终于发现缘由:耿大姐发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杀鸭子,待了一小会……有活禽暴露史,得警惕人畜共患疾病可能。

不出所料,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(mNGS)结果,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核酸序列,耿大姐最终被诊断为“鹦鹉热”。

找到病因,治疗可对症下药了。医疗团队马上调整治疗方案,予以多西环素针联合莫西沙星针抗感染后,患者体温很快恢复正常,胸闷气急症状明显改善,复查肺部CT示病灶明显吸收。

“吸猫”也可能患上鹦鹉病?

这一点值得注意

2021年底,39岁的张女士突然高烧不退,辗转求医无门后,来到了上海长征医院,经过一系列筛查,专家发现,“罪魁祸首”极有可能与猫咪有关。

最开始出现发热、畏寒、寒战等症状时,张女士以为自己就是普通的感冒。可是经过抗感染治疗,她的体温仍维持在40℃左右,不仅咳嗽、吐少量白痰,还觉得胸闷,而且症状逐渐加重。经过胸部CT检查,发现她左肺上叶及右肺下叶有炎症。

但张女士辗转3家医院治疗,都没有效果。她住进了上海长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,经过抗感染治疗后,她仍反复发热,又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。在将肺泡灌洗液送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后,导致发热的“真凶”终于找到了——“鹦鹉热”衣原体。

经过一系列抗感染治疗后,张女士体温恢复正常,咳嗽、胸闷症状也明显好转。医生进一步追问病史,才知道张女士在发热前,没有直接鸟禽类接触史,但曾在宠物店“吸猫”。

为何“吸猫”后会感染“鹦鹉热”衣原体?猫与鹦鹉之间又有什么故事?

专家解释,“鹦鹉热”是一种人兽共患病,因其致病原“鹦鹉热”衣原体主要寄生于鹦鹉科鸟类而得名。除了广泛寄生于多种鸟类,如鹦鹉、鸽、鸡、鸭、鹅、火鸡中,哺乳动物如牛、马、猫、啮齿类等也是其较为少见的宿主。

“鹦鹉热”以散发病例居多,常常见于家庭饲养宠物鹦鹉、处理活禽等情况。爆发病例则与职业接触高度相关,多发生于禽类加工屠宰场、农场、兽医诊所、兽医学校、宠物店等场所。鸟类作为“鹦鹉热”衣原体的主要传染源,多数呈隐性感染并通过粪便、眼部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排菌。粪便中的“鹦鹉热”衣原体可保持感染活性长达1个月之久,人类可因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颗粒或接触病禽的羽毛后致病。除明确鸟类接触史外,少数感染病例仅能追溯出户外活动史,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鸽子、野鸟等排菌有关。

张女士极有可能在“吸猫”时,接触了携带“鹦鹉热”衣原体的宠物猫或者吸入含有“鹦鹉热”衣原体的空气颗粒而致病。经过对症治疗,张女士已经痊愈出院。

专家提示,养宠有风险,“吸猫”需谨慎。该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染,也可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或通过排泄物污染尘埃间接传播,人与人之间几乎不传播。要注意家禽的防疫,处理排泄物时要消毒戴口罩。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 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小蚂蚁-大泸文化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fa788.com/803.html